过去四十年,地方分权、区域竞争和官员激励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0月1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了首场“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系列研讨会,围绕“官员激励、地方竞争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方向,介绍光华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积累的学术成果和正在推进的研究项目,对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前沿问题、擘划未来方向。
本次研讨会由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教授主讲,应用经济学系张庆华教授、翁翕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光华管理学院教师、访问学者及博士生共计六十多人参加了研讨。

周黎安:官员激励、地方竞争与中国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
会议伊始,周黎安教授对“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研讨会的宗旨进行阐释,并对即将举办的系列研讨会提出展望。作为中国商学教育的先行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的“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成功入选第一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定期开展系列研讨会,由相关研究团队介绍重点研究方向、分享现有学术成果,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推动研究形成聚类与协同,在鼓励开放包容、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随后,周黎安教授围绕“官员激励、地方竞争与中国经济发展”展开主题演讲。中国地方政府和地方竞争为支撑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奇迹提供了关键性的制度基础,构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围绕这个大的背景,基于对中国特色财政联邦主义等经典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周黎安教授强调引入“官员晋升激励”的重要性,以此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与地方官员围绕地区GDP增长、财政收入及相关经济指标开展的“官员晋升锦标赛”,为分析地方政府、地方竞争以及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框架,实现了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突破。
周黎安教授提纲挈领指出“晋升锦标赛”研究的三个重要主题,并以既往研究成果为例加以分析阐释。其一,关于锦标赛特征的研究,现有研究围绕地区投资的空间效应、经济增长目标的“层层加码”现象、中期排名影响下的动态锦标赛展开探索;其二,关于官员特征及影响的研究,现有文献考察官员年龄、任期等个人特征对投资波动、银行信贷与城市建设等地方经济活动的影响;其三,关于晋升激励扭曲效应的研究,研究者通过考察地方保护主义与重复建设问题、省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对官员晋升激励可能导致的恶性竞争、合作不足、多任务扭曲等问题予以揭示。
周黎安教授认为,尽管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果,但问题和不足也是显见的,未来尚有许多可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中国各层级政府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与社会统计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得天独厚的数据来源与研究基础;数据挖掘、文本分析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要绕开地方政府和地方竞争去深入分析中国经济是难以想象的;同样,要绕开官员的晋升竞争与激励去理解中国政府的行为特征也是难以想象的。”晋升锦标赛假说旨在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系统研究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及其对政府治理和中国经济的综合影响,揭示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经互动机制与过程。未来,周黎安教授及其合作者将围绕多目标、多层级晋升锦标赛及其影响,晋升激励、社会声誉与内在驱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探索,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张庆华:官员晋升激励与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张庆华教授通过介绍三个实证研究,探访官员晋升激励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深深地烙下中国特色的印记。
第一个研究系统考察了官员晋升激励与中国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由张庆华教授、周黎安教授与复旦大学王之教授合著论文Career Incentives of City Leaders 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 China,2020年发表于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该研究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构建一般均衡模型,探索“城市领导人的职级晋升动机”这一驱动因素对城市空间拓展过程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官员职级晋升的动力越大,城市空间的向外扩张越明显,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产出;当官员职级晋升的动力很强时,城市领导人有可能将城市空间扩张到超出最佳规模的水平,过度扩张会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
第二个研究深入探究中国地方要素市场扭曲现象,由张庆华教授与和Vernon Henderson、苏东灵、郑思齐合作论文Political Manipulation of Urban Land Markets: Evidence from China,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该研究创新性地将地方领导人的决策过程纳入考虑,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的模型,用要素市场的微观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calibration),并用该模型进行反事实模拟分析,揭示了要素市场扭曲的对中国城市系统的经济空间分布和居民福利的影响。
第三个研究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绿化空间格局的关联。中国经历了显著的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但中国的绿化程度并未下降。地级市的总体绿化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城市绿化空间呈U型增长模式,即城市边缘地带因城市土地空间扩张导致绿化程度下降,城市核心区的绿化程度提高。针对城市发展与绿化并进的中国特色城市化历程,张庆华教授及其合作者将基于城市研究、环境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对其模式与动力展开探索,并欢迎在场研究者共同参与这一正在推进的研究项目。

翁翕:理论结合实际,在世界学术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中国经济学研究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基于这一背景,翁翕教授首先对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SWOT分析,他指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优势在于中国经济腾飞带来学术研究富矿,劣势在于相关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话语权不够,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屡遭质疑;透彻了解中国现实问题的资深教授与熟练掌握经济学主流研究范式的青年教师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进步带来机遇,而疫情之下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匮乏则是国内经济学者正在面临的挑战。
翁翕教授以两篇合作论文为例,生动诠释了如何用经济学主流研究范式做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学问。
第一篇论文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层层加码”现象,研究者建立了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各级政府设定GDP增长目标的激进程度,并依据实际社会现象不断优化模型,聚焦“自上而下的政府体系所设立的经济增长目标越来越激进”的中国经济现象,发掘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该篇论文标题为Tournaments with Target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2019年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
第二篇论文考察中国地方官员如何应对最低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该研究项目正在持续推进,研究主题为Minimum Performance Target as a Response to Multitasking Problem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s Air Pollution Controls。翁翕教授及其合作者应用断点回归设计对地级市每日空气质量指数的数据集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发现,能否达成最低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城市经济发展压力以及地方领导人开展环境保护的内在价值驱力均对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产生影响。该研究试图构建模型,预测最低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影响下地方官员的决策机制,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贡献中国经验。
通过对过往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翁翕教授分享了两点研究体会。其一,理论结合实际,在世界学术舞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基于实际数据发现典型特征事实,其次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典型特征事实,理论模型的推论会产生新的可检验假说,最后验证这些假说是否跟实际吻合。其二,以团队研究的方式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资深教授负责发现有意思的问题并把控论文整体方向,年轻教师负责构建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博士生负责具体研究方案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未来,北大光华将以“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助力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目标砥砺奋进,回应中国乃至世界经管领域所面临的第一性问题。
“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系列研讨会
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跃居亚洲前列,跻身世界一流,并在第二轮建设周期内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目标迈进。学院将举办“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系列研讨会,为推动光华学人交流合作、凝聚智识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