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课题研究 -> 正文

河南漯河市农业产业化之路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9日 19:32     点击量: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重新确立了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微观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逐步推进,小规模农户经营也引发了农业技术进步相对迟缓、投入能力较弱、规模效益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如何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成为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革之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课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山东等沿海地区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给、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出口要求而采取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经历“双层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探索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个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政府认可并形成社会共识,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扶持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等组织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经营制度的创新,有效地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进入新千年,全国各地一直在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之路。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也正实现着激动人心的历史突破。尤其,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这一措施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河南是自古以来的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市场发育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和创新提高的不同发展阶段。目前,河南省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快速蓬勃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益紧密。

漯河市是我们这次调研的对象。它拥有“双汇”这样全国第一的食品加工企业,也拥有一大批快速发展的新兴农业企业。漯河市人口众多,种植和养殖的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近年来,漯河市依托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工农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以粮食、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一荤一素”食品加工生产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漯河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道路,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研究是在厉以宁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2007年5月到10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的朱善利教授、龚六堂教授、程志强博士后研究员以及几位博士研究生多次来到漯河市调研,走访了政府、企业和农户,走进工厂、田间和农民家中,进行了实地地调查和访谈。此后,几位博士又多次重访漯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漯河市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漯河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领导、市科技局的各位同志对我们研究过程中一直给予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热情帮助,很难有现在的研究结果。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