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并不一定是因为资源匮乏、生计无着而为之,在资源富集地区,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外出务工现象也相当普遍。这是为什么?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民工外出最大的好处是:学习技术、积累资金、转变观念。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资源富集、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农民可能缺乏技术,创业和发展的资金可能不够,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与发达地区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们会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耕作家里的几亩田地。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他们自觉地改变现状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湖南攸县就是这样一个地区。这里资源富集,农业发达,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早在1997年攸县就已进入湖南省首批小康县行列。就是这样一个小康县,从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至今依然如此。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攸县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有着太多的相似,又有太多的不同。相似的是,他们都同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都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都受到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就业体制的羁绊,都与那块养育他们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不能割舍的血肉联系;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城市生活有着更热切的向往,他们对于市场经济环境有着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适应力,他们有着敢于冒险、精于算计、善于积累的商人天分。更重要的是,他们积累了一定资金以后还有一个回乡创业的美好设计和梦想……正是这个梦想,让攸县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之路。这也许就是所谓“攸县模式”的奥秘所在。
在外出务工的攸县人中,有一群常年忙碌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大都市出租车行业中的“攸县的哥”,这是攸县劳务经济的一个响亮的品牌!本课题的研究最初就是由“攸县的哥”而引发的。2005年初,厉以宁教授和朱善利教授通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任职的陈鸿桥先生了解到“攸县的哥”的一些事迹,对“攸县的哥”的创业历程以及攸县这个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发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攸县外出务工模式的特殊内涵,在厉以宁教授的领导下,北京大学于2005年12月成立了攸县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任务是:一、研究具有攸县特色的外出务工模式的特点及其成因;二、研究攸县的外出务工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制约因素;三、研究攸县当地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物流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态势;四、研究外出务工对农民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2005年12月,在朱善利教授带领下,课题组成员蔡洪滨、梁鸿飞、郑晓娜、陶世隆、黄国华和沈梁军一行来到湖南攸县进行了实地考察。2006年2-3月,课题组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在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在攸县25个乡镇500个村寨向回乡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发放问卷两万多份,同时向企业发放问卷200多份。由于问卷调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获得外出务工人员有效问卷5366份,这部分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25%左右。从企业回收问卷157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这部分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60.5%。2006年6月,课题组成员梁鸿飞、陶世隆和沈梁军到攸县外出务工人员最集中的深圳市(这里也是“攸县的哥”最集中的地区)进行调研,考察了攸县在深圳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2006年9月底,厉以宁教授亲自率领课题组成员再次来到湖南攸县考察,对攸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情况和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作进一步了解。通过上述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更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敏感的研究课题。农村资源富集地区劳动力的转移这个研究课题除了具有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理论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本书的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时间并不长。课题组成员虽然付出了大量劳动,但仍然感到研究中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术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漫漫征程。让我们把研究中的遗憾作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吧!
北京大学“湖南攸县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7年2月25日